NEWS

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?

2025-08-09

色彩搭配并非单纯的 “审美组合”,而是遵循视觉规律、心理感受和场景需求的系统性设计,其核心原则可归纳为6 大基础法则,覆盖 “和谐性、对比度、目的性” 三大核心维度,适用于包装、平面、室内、服饰等所有视觉设计场景:

一、对比与统一原则:平衡 “视觉冲击力” 与 “整体协调感”

这是色彩搭配的核心底层逻辑—— 没有 “对比” 会让画面单调乏味,没有 “统一” 会让色彩杂乱无章,二者需相互平衡。



案例:某奶茶包装用 “浅米白(底色,统一明度)+ 正绿色(品牌色,对比突出)+ 深棕色(字体,辅助对比)”,既突出品牌标识,又整体清新协调。

二、主辅色搭配原则:明确 “视觉层级”,避免 “色彩均分”

画面中若所有颜色 “权重均等”,会让观者找不到重点,需通过 “主色、辅色、点缀色” 的分工,建立清晰的视觉秩序 —— 这是确保信息有效传递的关键。



禁忌:避免 “三色均分”(如红、黄、蓝各占 1/3),或主色不明确(如 5 种颜色杂乱堆砌),会导致画面无重点、显廉价。

三、色相环规律原则:利用 “色轮关系” 快速搭出和谐色

色相环(以 12 色环为例)是色彩搭配的 “工具地图”,通过颜色在色轮上的位置关系,可直接判断搭配是否和谐,主要分为 4 类经典搭配:


搭配类型 色轮关系 特点 适用场景
单色搭配 同一色相,仅调整明度 / 饱和度 和谐、极简,易营造高级感 高端品牌包装、极简风平面设计
邻近色搭配 色轮上相邻的 3-5 种颜色(如红 - 橙 - 黄) 过渡自然、氛围统一,无冲突感 儿童产品、家居设计、温馨风格画面
对比色搭配 色轮上相距 120°-180° 的颜色(如红 - 绿) 对比强烈、视觉醒目,易抓注意力 促销海报、警示标识、需要突出的场景
三角色搭配 色轮上呈等边三角形的 3 种颜色(如红 - 黄 - 蓝) 色彩丰富、活力感强,需控制比例 潮牌设计、儿童玩具、创意类画面


技巧:若担心搭配出错,优先选择 “单色搭配” 或 “邻近色搭配”;若需强对比,可降低其中一种颜色的饱和度(如深绿 + 浅红,而非正绿 + 正红),避免刺眼。

四、明度与饱和度控制原则:避免 “高饱和堆砌”,平衡 “视觉舒适度”

很多人误以为 “颜色越鲜艳越好看”,实则 “明度和饱和度的失衡” 是导致画面显杂乱、刺眼的主要原因 —— 需遵循 “一主一辅” 的控制逻辑:



案例:某护肤品包装用 “低饱和粉(主色)+ 白色(辅色)+ 高饱和金(点缀色)”,既显高级,又通过金色点缀突出 “高端” 属性。

五、场景与情绪适配原则:让色彩 “服务于目标”,而非单纯 “好看”

色彩自带 “情绪联想”,搭配需结合设计的 “场景目的”(如传递产品功效、引导消费行为、适配使用环境),而非仅追求 “审美好看”—— 错误的情绪适配会导致 “信息错位”。


常见场景与色彩适配逻辑:


六、文化与受众适配原则:避免 “色彩禁忌”,确保 “情感共鸣”

色彩的含义具有 “文化差异性” 和 “人群差异性”,若忽略目标受众的认知习惯,会导致 “设计失效” 甚至 “引发反感”—— 这是商业设计中必须重视的 “落地原则”。


  1. 文化差异适配
    • 红色:在中国象征 “喜庆、吉祥”(适合春节礼盒),在南非是 “哀悼色”,在德国需避免(关联纳粹);
    • 白色:在欧美是 “纯洁、婚礼”(适合婚纱包装),在中国传统中是 “丧葬色”(避免用于节日礼盒);
    • 绿色:在多数国家象征 “环保、健康”,但在马来西亚是 “禁忌色”(关联宗教)。
  2. 人群差异适配
    • 儿童:偏好高饱和、明快的颜色(如红、黄、蓝),避免深色或低饱和色(显沉闷);
    • 中老年人:偏好稳重、柔和的颜色(如深紫、藏蓝、米白),避免荧光色或撞色(显浮夸);
    • 年轻女性:偏好低饱和莫兰迪色(如灰粉、浅紫、薄荷绿),显温柔高级;
    • 男性:偏好深色、低饱和色(如黑、灰、深蓝),显沉稳理性。

总结:色彩搭配的 “核心逻辑”

好的色彩搭配,不是 “凭感觉堆砌”,而是 “先明确目的(传递什么信息、打动谁),再用原则落地(主辅分工、利用色轮、控制明度饱和)”—— 终实现 “视觉好看” 与 “功能有效” 的统一。新手可从 “单色搭配”“主辅色明确”“适配场景” 三个基础点入手,逐步尝试更复杂的对比搭配,避免一开始就陷入 “色彩越多越好” 的误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