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
如何快速掌握动效设计表达式的使用技巧?

2025-07-02

掌握动效设计表达式(以 AE 为核心)的关键不是死记语法,而是建立 “用表达式解决问题” 的思维,结合 “定向练习 + 场景拆解” 快速落地。以下是经过验证的高效技巧,从入门到熟练可缩短 60% 的学习时间:

一、用 “场景驱动” 替代 “语法背诵”,先解决 80% 高频问题

表达式的本质是 “工具”,先聚焦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动效需求,针对性学习对应表达式,跳过冷门语法。


二、拆解 “表达式逻辑”,把代码转化为 “数学 / 生活常识”

表达式看似是代码,实则是 “用逻辑描述动效规律”,用熟悉的概念类比能快速理解:



操作技巧:给表达式加注释(AE 中用//开头),用自然语言写清逻辑。例如:


javascript
运行
// 当时间从1秒到3秒时,不透明度从0%线性升到100%
linear(time, 1, 3, 0, 100)


注释能帮你梳理逻辑,后期复用或修改时一目了然。

三、“反向拆解” 优秀案例,从 “抄表达式” 到 “懂原理”

找成熟动效文件(如 AE 模板、Dribbble 上的动效源文件),重点看别人如何用表达式实现复杂效果,步骤:


  1. 找目标:从免费模板网站(如 Motion Array、Videezy)下载带表达式的工程文件(筛选 “Expression” 标签),优先选 UI 动效(按钮、加载、转场),逻辑更简单。
  2. 拆属性:选中图层,打开 “表达式编辑器”(按Alt+点击属性前的秒表),看每个属性的表达式对应什么效果(比如 “位置” 用了wiggle,对应 “晃动”)。
  3. 改参数:把表达式中的数字改大 / 改小(如loopOut("cycle", 2)改成loopOut("pingpong", 2)),观察效果变化,反向推导参数含义。
  4. 仿写:用自己的图层复现该效果,比如看到 “文字逐行延迟出现” 用了valueAtTime(time - index*0.2),就用新文字层仿写,替换延迟时间(0.2→0.5)测试差异。


关键:不纠结 “为什么这么写”,先做到 “这么写能出什么效果”,积累 3-5 个案例后,自然能总结出规律。

四、善用 “工具辅助”,减少重复劳动,聚焦逻辑设计

新手常被 “写表达式” 的过程劝退,用工具降低门槛,把精力放在 “效果设计” 上:


五、建立 “表达式思维”:遇到动效先问 3 个问题

熟练的核心是 “条件反射”—— 看到动效需求,立刻想到能用哪个表达式解决,问自己:


  1. 这个动效是否需要 “重复”? → 是→loopOut/loopIn
  2. 是否需要 “随机变化”? → 是→wiggle/random()
  3. 是否需要 “多个元素关联 / 有先后顺序”? → 是→linear()/valueAtTime()


例如:设计 “加载动画的 5 个圆点依次缩放”,思路链是:
“多个元素有先后顺序→用valueAtTime做延迟→每个圆点的缩放属性关联index(图层索引)→valueAtTime(time - index*0.1)


刻意练习:每天花 10 分钟,针对一个日常场景(如 “电梯按钮按下的反馈”“手机消息弹出”),用这 3 个问题推导表达式方案,2 周内即可形成思维惯性。

总结:快速掌握的核心路径

  1. 用高频场景锁定必学表达式(5 个基础款足够起步);
  2. 用生活逻辑理解表达式原理(拒绝死记语法);
  3. 通过拆解 + 仿写案例积累经验(站在别人肩膀上);
  4. 用工具降低实操门槛(聚焦 “为什么这么做” 而非 “怎么写”);
  5. 培养 “表达式优先” 的思维(遇到动效先想表达式,再想关键帧)。


按这个方法,1-2 周可独立用表达式完成 80% 的基础动效,1 个月左右能应对复杂场景(如关联多个属性的交互动效)。记住:动效的核心是 “效果”,表达式只是实现工具,先让效果落地,再优化逻辑,效率高。